“作為政府部門來講,我們贊同開發企業一次性降價到位,促進市場的回暖。同時,也希望房地產開發企業能夠認清目前的房地產市場形勢,主動擠壓自己的利潤空間……”2009年3月26日,北京市建委房地產管理處處長王榮武在做客首都之窗訪談時認為,近期的市場成交情況顯示,開發商必須一次性降價到位才能吸引買家,成交量才能真正上去。

“贊同開發企業一次性降到位”——“贊同”誰呢?至少有兩位專家提出過類似的建議:一位是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龔方雄,一位是甘肅農業大學副教授賀有利。賀博士甚至上書國務院,認為房價應該實行一次性大幅下調。他表示,消費者的消費和投資具有“買漲不買跌”的特點,總想在最低點進行消費和投資。因此,一步步一次次逐漸降價的“添油戰術”,將導致消費者觀望,影響消費者的消費,加劇經濟危機。

自2007年秋天出現“拐點”以來,消費者大都持幣觀望,開發商大都死挺硬扛,雖然開發商開始降價促銷,但下調的幅度很小,消費者普遍認為遠遠沒有到位。近幾個月,樓市成交量雖然也有所抬頭,但總體上仍未“解凍”。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影響的加深,樓市的重啟以及對內需的拉動就顯得更加重要和緊迫。如何盡快打破這一僵局呢?各界人士也都提出了很多建議,“一次性降到位”就是其中的一種。

那么,“房價一次性降到位”是不是一個合理化的建議呢?我認為這只是一個理想化的想法,根本沒有可操作性。

“一次性大幅下調”要成功實施,必須具備一個前提,即有一個公認的合理的價格,可是,這個價格是多少呢?所在地區不同、城市的區位不同、建筑的成本不同、營銷的策略不同……開發商認為合理的,消費者可能不買賬;消費者認為合理的,開發商可能不認可。更何況,消費者的房價預期也不一樣,開發商的承受能力也有差別?,F在最要害的問題,就是消費者與開發商在房價上的分歧太大,即使開發商來一次大幅度的降價并稱之為“一步到位”,消費者也可能繼續觀望,因為降價的幅度可能與他們的期望仍有很大的距離。事實上,早就有開發商在降價時聲稱已經降到位了,甚至有開發商與業主簽下了“如再降價,退還差價”的合同,但這種做法并沒有得到市場普遍認可。

在市場上做買賣,總少不了討價還價。賣家先出個價,買家大砍一刀;賣家再讓一點,買家也讓一點;幾個回合下來,或許就能成交。即使賣家心里早就有了對折的底牌,也不會“一步到位”式地先亮出來;買方也是一樣。如果賣家一開始就打了對折,買家肯定認為還有還價的空間。買賣衣服如此,買賣房子也一樣——僵局只能在博弈中慢慢地打破,很難“一次性”地完成。

樓市的僵持確實太久了,誰都希望早破僵局,但這注定不可能一蹴而就。政府可以出臺宏觀調控政策引導,但最終還只能由市場說了算。隨著僵持時間的延長,開發商會被迫一步一步地降價,消費者的預期也會有所調整,雙方落差縮小就有可能最終達成妥協。不過,即使是到了“解凍”的那一天,也很難說哪一個價格是合理的,因為房價也將隨著供求關系的變化,而始終處于浮動之中。